“僵尸车”是市民对长期停放公共道路、停车场、住宅小区、城中村、绿化带等区域,无人维护和使用,存在外观残旧破损、灰尘遍布、轮胎干瘪、号牌缺失等情形的机动车的形象称谓。
深圳两会期间,深圳市政协委员杨浩勃表示,“僵尸车”的存在,既挤占和浪费了公共资源,加剧了停车难问题,也影响了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,并成为安全隐患,堪称“不动的垃圾”。
据介绍,根据深圳交警部门不完全统计,2018年全市仅公共道路区域就发现疑似“僵尸车”3371辆;2019年1至8月,市车辆管理所登记达到报废标准未办理注销手续的仅粤B牌照车辆已达1531台,除粤B牌照外,更有大量未登记及异地牌照车辆随意停放在城中村中,比如,在宝安区西乡街道各城中村内就存在无使用功能的疑似“僵尸车”365台,其中粤B牌照的仅102台,占比不足30%。
杨浩勃指出,根据深圳市环境品质提升行动总指挥部报告,深圳市65%的常住人口生活居住在城中村内,可以说,城中村内的“僵尸车”已严重影响了大多数市民的生活品质。
对于为何城中村“僵尸车”屡禁不绝,杨浩勃表示,立法滞后,“僵尸车”认定难。同时,权责不清,存在一定管理真空。并且,成本低,因为依法申报车辆报废流程复杂、手续繁琐,而“僵尸车”车主任意丢弃废弃车辆,却无需承担不利法律责任,违法成本极低甚至为零,使“僵尸车”更加泛滥。“而场所不足,也使得‘僵尸车’停放难。由于办理“报废、回收等后续处置手续繁杂,周期较长,查扣转移至临时停放点或扣车场后迟迟无法清理,导致扣车场使用紧张,而相关责任部门后续管理负担沉重,管理积极性也不足。”杨浩勃说。
为此,杨浩勃建议深圳需要由市统筹开展一次全市范围内的城中村“僵尸车”摸查清理行动。同时,规范指引,建立清理整治长效机制,明确街道综合执法队为城中村“僵尸车”清理整治责任主体,承担车辆调查取证、车主查询、信息采集、统一停放、对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辆申请报废等管理职责。
在常态化宣传上杨浩勃也认为需要加强,广泛宣传、深度曝光“僵尸车”违法停放危害行为和集中清理“僵尸车”有关措施,切实营造“僵尸车”专项整治的浓厚氛围。可以探索将报废车辆处置行为纳入公民失信联合惩戒名单,并对未按要求及时报废车辆的车主,采取禁止参与车牌摇号、限制一定周期内新车不予上牌等惩治措施,倒逼车辆所有人依法处置废弃车辆,既从源头减少增量,又提高车主消化“僵尸车”存量的自觉性。